请稍候...
  • 以人为本、助学扶弱、
  • 家庭无法选择,教育人人平等
  • 改变
  • 手拉手结对帮扶
滴水动态
让我们以梦为马,去追寻诗和远方——“滴水”学子2018年百公里励志野营行军纪实
来源:芜湖滴水科技学校    浏览次数:    发表时间:2018-10-19    【    

秋天,阳光温馨,微风和煦。蓝天白云之下,一支少年队伍在山林间逶迤而行,少年们手挥红旗,背着军被、水壶,且歌且行,笑声朗朗,回荡山林――9月25日至29日,基金会定点合作单位芜湖滴水科技学校2016级的60多名学生在皖南山区泾县,开展百公里励志野营行军。

5天的时间里,在崇山峻岭中,长途行军、野外露营、篝火野炊……所体现出来的吃苦耐劳、顽强毅力和团结协作精神,若不是亲眼所见,你很难相信这是一些十七八岁的的少男少女们





 

以梦为马,仗步天涯

军被、睡垫、水壶、炊具、洗漱和学习用品、简单换洗内衣,这是学生们每天徒步行军背在身上的“标配”,重量至少有5公斤。 

一身迷彩,顶着烈日在泾县偏僻的山野中前行。第一天,从马渡桥到百户坑;第二天,从百户坑翻越丕岭到蜜蜂洞,再攀上蜜蜂洞主峰折返;第三天,从蜜蜂洞到茂林古镇;第四天,从茂林古镇到章渡古村;第五天,从章渡古村到云岭……这些少年们,每天要完成最少15公里的行军,且大都是在崇山峻岭中进行。
同学们把这次野营拉练作为锤炼意志、磨砺作风、增强体质和摔打成长的良好契机,以昂扬的精神状态、饱满的训练热情和勇往直前的坚强信念,积极投身徒步行军中,在徒步行军中锻炼自我、超越自我,个个表现出顽强的意志和过硬的作风。
他们有的脚掌磨起了血泡,有的双肩勒出了血印,但没有一人叫苦,没有一人退缩;个别女学生因体质差、浑身乏力行走困难,仍然咬牙坚持,不下火线;路途中,体力较好的学生主动把体力较差的学生的背包扛在自己肩上;坡陡路滑,一双双手拉起来,一起走过……
芜湖滴水科技学校校长程鑫对记者说,第二天行军至深夜,同学们个个饥疲交加,老师嘱咐他们坚持不住可以提出“收容”,但没有一个人“后退”,不少女学生都是含着泪咬紧牙关坚持到宿营地的。
丈量这百公里的,不仅仅是他们的双脚,还有责任与担当、爱心与互助——身体的磨砺与精神的成长同时在体验中获得。

 



 



 



 

垒石野炊,天地为家

每天行军再累,一日三餐都必须自己动手。

队伍一抵达目的地,放下背包,以团队为单位,同学们顾不得休息,立即就地野炊。垒石为灶,捡柴生火,河里舀水,天地为家。
点柴、吹火、添柴……很快一个个都搞得“灰头土脸”。记者看到,没有一个同学嫌脏嫌累,个个都乐哈哈,野炊现场一片欢笑声。他们也挺会合作,相互照应,洗菜、切菜、分餐具……大家一起做,井然有序,一时间整个野炊营地“炊烟四起”。
菜一下锅,香味就飘出来了,同学们就口水荡漾了。别说,花样还挺多:有番茄炒蛋、酸辣土豆丝、醋溜白菜、红烧豆腐、青椒肉丝……对于这些十七八岁的孩子来说,不用老师指点,就能切、配、烧出这样的家常饭菜,记者很是惊讶。
“励志野营行军团”团长张少武说,作为全国首所慈善中职学校,学校招收的学生是来自全国各地贫困家庭、品学兼优的孩子。穷人的孩子早当家,他们中许多人在家从小做家务、干农活,烧饭做菜这样的家务活不少已是“行家里手”。
“开饭啦”!一声令下,同学们个个“狼呑虎咽”,吃得格外香甜。“老师,老师,来尝尝我们团队的菜啊!”记者端着饭碗,时不时就有同学过来热情相邀。菜肴很是丰盛,“大锅饭”吃起来香。加之又是野外的缘故,自然别有一番情趣在心间。
吃完饭补充了能量,同学边洗锅碗边说笑,山谷里一片欢乐。不大一会儿,同学们又重新整队出发,踏上征途。

   


   


    
 
野外露营,仰望星空
每天,拉练的队伍到达宿营地都是快到傍晚。
大山深处的沟谷里,秋风呼呼,山林回响。吃过晚饭,洗漱完炊具,在教官的指导下,同学们在一块临近溪水的平地上,安营扎寨。同学们迅速来到划分好的场地,根据各自分工有的搬运帐篷,有的固定支架,有的铺开防潮垫……不到半小时,就搭建起30多顶帐篷。
经过一天的奔波,同学们都很累。有的坐在帐篷边,就着手机的亮光,赶写日记;有的睡在帐篷里,可是心却还飞在外面;也有的许是太累了,起先还有一点说笑声,但转眼就进入了梦乡。细细倾听,低低的鼾声传出帐篷,和着秋虫鸣、流水声……
夜色朦胧,一轮明月渐渐地从山那边爬上了山头,星星也慢慢的撒满了夜空。如此美妙的夜晚,当然还有几个同学舍不得睡,双手枕着头,躺在地上,看看星星。一颗,一颗,一闪,一闪,都好像对你眨眼呢,任你怎么看也看不够。
这时,虽然和学生们一起奔走了一天的老师和教官们,也已很疲惫堪,但他们还不能睡下,在一个个帐篷巡查,防蛇驱蚊,为孩子们盖被……只要拉练没有结束,他们的心就无法放下。
凌晨5点,在月亮和太阳换班之际,有些帐篷里就开始热闹起来。同学们有的把头伸出帐篷外,凝视着泛白的天空。有的换好衣服,开始刷牙洗脸了……6时整,随着起床的哨声响起,所有的帐篷都被打开,大家在教官的提醒下或熟练或蹩脚地打包着自己的行装。随后,大家又进行了晨间锻炼:弯腰、压腿、做操、跑步,有模有样,一丝不苟。
记者看到,昨晚一夜大雾,帐篷顶上凝结的露珠就像下了一阵小雨。而露营地旁边的花草上缀满了晶莹的露珠,晶莹透亮,像一颗颗闪闪发光的珍珠。



 


 


 

 

 
千年传承,匠心载道
在行军途中,学校设计了几处游学线路。这些路线巧妙地将当地地理、历史、人文等相关学科内容融入。将课本知识与社会知识融为一体,使得行军不仅成为一种感受与体验,更成为一种人生认识的升华。
此次行军路线经过泾县茂林古镇。茂林建置于北宋,历史悠久,人文荟萃,为“江南名镇”,境内青山环绕,流水潺湲。茂林不但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,还有着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底蕴。尚书故宅、老街旧貌,得徽居之精华;更有延陵望族,官宦世家、吴氏三杰,书墨留香。
从茂林镇行军10多公里,又到了有一千多年历史的章渡古村,唐代诗人李白游历泾县时曾誉章渡为皖南之“西来一镇”。境内吊栋阁,民间又叫“江南千条腿”,在力学、建筑学、美学和民俗学上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。
而同学们此行的第一站更有宣纸之乡——丁家桥镇,参观中国宣纸博物馆,考察宣纸生产过程。宣纸是中国文化的名片,承载着中国文化厚德载物、自强不息的精神,以宣纸为载体,产生了中国美术、中国文化的一座座高峰。在不到一万平方米的中国宣纸博物馆,同学们参观了宣纸生产车间,亲自感受宣纸的制作工艺流程。
宣纸始于唐代产于泾县,唐代泾县隶属宣州故因地得名宣纸,迄今已有1500余年历史。宣纸从原料加工到成纸多道工序全由手工加工完成,长期以来宣纸生产技艺全靠师徒传承,世代相传,整个生产过程有100多道工序。
在流传千年的光影里,同学们看到的是数之不尽的工匠,付出平凡的一生,只为了让一张宣纸能在时光里流光溢彩。即使风过无痕、水漾无迹,但只要他们在时光中留下了一张张宣纸,一颗颗匠心,那便是岁月的意义。






 

 


 
 不忘初心,砥砺前行
五天的行军,沿途有许多农田山地,里面种着果树鲜蔬,但同学们没有一个“顺手牵羊”。黄瓜、玉米、辣椒、青菜、杮子……同学们从旁边路过,却“视而不见”。
学校老师缪康金说,拉练中一日三餐,吃的每一样都是他们路过山村时,花钱向当地村民买的。就连宿营地,他们也选在了远离山村的大山深处。如果临村而宿,虽然生活上可以方便一点,但这么多的学生来了,会打破小山村的宁静。
记者看到,早中晚同学们野炊过后,都自觉打扫“战场”,恢复原貌。灶火用水浇灭后再用灰土掩埋,垒起的锅台用石恢复到原位,生活垃圾收集处理……再次出发时,同学们休整的地方,已几乎看不出痕迹。
一路艰辛,一路收获,一路成长。女生刘林说,从小到现在这样的磨练是第一次,今后这样的机会可能也不会再有,这会是在滴水科技学校3年求学过程中,最难忘的回忆,这样的苦自己都能吃下来,今后即使遇上再多的困难,都不会再胆怯了!
同学们说,在学校时,没想到同学之间能这么团结友爱,徒步行军途中,没有一个同学掉队,正是因为大家相互勉励,相互支撑。
芜湖滴水科技学校校长程鑫说,“学工、学农、学军、学国学”和“读万卷书”等是学校的五大特色之一,学校组织学生开展这样的野外行军,目的是让他们在活动中磨砺自己的毅力,培养团队合作精神,这将是他们人生的一次难忘的经历和一笔难得的财富。
当所有的过往都凝成了淡然,当所有的磨砺都化为了意境,当所有的意境都成为了领悟,我们便能够笑着感叹:生活,已经没有什么不可以面对的了!让我们以梦为马,去追求自己的诗和远方。


    


    
 


 


 



    



 
 


 


 

请先与工作人员联系,然后再捐款。
联系人:乔先生   18857771110   0571-88115718


  • 地址:浙江省杭州市下城区石桥路416号
  • 邮编:310022 
  • 电话:0571-88115718  18857771110
  •  
版权所有 浙江滴水慈善基金会 浙ICP备16005737号Copyright © 2013-2018 dripdf.org All Rights Reserved.